祺音

我有故事,你有酒吗?

【多CP】刺客列传 · 楼诚列传(十)

祺の音:刘真定叛乱是发生在梁成帝20年,明和帝13年。到这个时间段为止,《刺客列传》故事背景的前半段便结束了。感谢一路阅读到这里的诸位。两大主线碰头,各个支线的情节也都发展得差不多了。从20年以后,情节将进入高潮部分。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那一天,没有人知道暖阁里到底发生了什么。值守的宫人只知道,陛下和刘丞相在里面呆了很久很久。出来的时候,一向威严持重的陛下,脸上竟有淡淡的泪痕。

待明楼回到宣室殿,刘承志早已在此焦急等候。他忙迎上来说:“陛下,刘氏逆党一案早已审理完毕,可陛下却迟迟悬而未决,外头的朝臣也是众说纷纭。要是长久地拖下去···”刘承志猛地住了嘴,因为他发现明楼在用一种非常凉薄的眼神看着他。

刘承志虽然不知道暖阁里到底发生了什么,但是他毕竟聪明绝顶,判断一定是刘进对皇帝说了自己的什么,让皇帝起了疑心。

明楼几乎在一瞬间收回了表情。他问道:“朕苦于无法做出决断。刘大人完整地审理了这次的案件,朕想听听刘大人的看法。”刘承志谦卑道:“陛下,此次叛乱,涉及到朝中几乎所有的世族权贵。这些人身份贵重,祖上又多有社稷之功。微臣一介寒衣,不敢妄下定论,还是请陛下斟酌。”

明楼笑道:“刘大人说得有理。那就容朕再多想几日。”刘承志闻言,便匆匆离去。


明楼又拿起了奏章。刘氏逆党的处理,他犹豫不决。明楼现在心思极乱,第一次,他对自己的政见和想法产生了怀疑。

这时,明诚闯了进来,面色惶惶然。

明楼知道明诚一向稳重,所以看到他这副神情,他的心骤然下沉。

明诚快步走来,低声道:“大哥,刘丞相他,自尽了。”

明楼手中的奏章掉到了地上。

 

明楼御驾亲临刘府。

规模宏伟的刘府,如今却是黯然失色,残破败落。正堂之上,那块先帝御笔亲书的“明晖堂”牌匾犹在,衬得如今的落败更加惨淡。跨进堂内,中央悬吊着的白绫刺眼无比。明诚低声道:“陛下,刘丞相就是在这里自尽的。左右回禀,他手中,握着血书一封”说着,明诚便呈了上去。

白布血书,当真是字字泣血。刘进回顾了自己的一生,痛悔为师有过,轻信刘真定父子,自责教子不善,养出谋反逆子。

“陛下,老臣识人不明,致使陛下横遭祸患,明国蒙受大难。身为丞相,难辞其咎,唯有以死谢罪,方不负皇恩浩荡。当下大争之世,外有列国征伐,连横合纵。内有寒门崛起,朝局动荡。老臣去矣,日后无法再为陛下遮风挡雨,还望陛下善自珍重。老臣纵使为鬼,也将逡巡王土,卫我山河。臣再拜,祝祷陛下龙体祥和安泰,明国社稷千秋万代。”

明楼看了又看,梗声道:“传朕旨意。丞相刘进,历仕三朝,劳苦功高。自明昭帝郎官以来,五十二年鞠躬尽瘁,以国事为重,从未疏忽。刘真定之乱,刘进面对叛军宁死不屈,共圣驾患难宫中,力挽狂澜,实为平叛首功。念其侍奉先帝多年,有大功于社稷,特允其配享太庙,以光先帝遗德,以彰朝廷恩义。”语毕,他便快步走出了刘府。在走到府门时,明楼又停下来回望了一眼,吩咐道:“光禄大夫刘承志,叛乱之夜忠心耿耿,建言献策屡立奇功,这刘府,就钦赐给刘承志大人吧。”

说完,他弃了銮舆,自己失魂落魄地走了。明诚唯恐明楼有失,便紧紧相随,跟着明楼一路来到了章城门上。

 

戚戚残阳,烈烈西风。十里长亭,百年古道。

无数苍老的生命随着四季的轮回在秋天逝去,一如落叶归根,了无痕迹。除了丹青上的寂然一笔,除了墓碑上的寥寥石刻,又有谁能知晓他们曾经来过,曾经活过?汪芙菱也好,刘进也好,明锐东也好,自己也好。纵然生前是帝王将相,叱咤风云,可是这些人终将被历史的车轮碾过,成为大千世界中的尘埃。到那时,生前的恩怨情仇,丰功伟绩,都会随着他们的消失而荡然无存。既如此,这一生苦苦追寻的,为之奋斗终生的,有都算是什么?

明楼站立良久,方才说道:“今天早晨,朕与他最后一次见面。他跟朕说了很多。说了他为什么反对朕任用寒门贱籍,为什么反对朕对列国用兵,为什么当初对朕不满。”明楼说着说着就笑了:“他最后说,明国是一个为世族政治而量身打造的国家。它的政治制度,国家运转,都是必须依靠世族才能维持。朕如今不管不顾地打破,势必会引发反噬。”

明诚接话道:“那大哥如何想呢。”

“朕又何尝不知呢。朕原本想着,徐徐图之。慢慢地、一点点地改变着朝堂局势,力求做到平稳地削权。可是朕年轻时太过激愤冒进,纵使后来想平和过渡,也是痴人说梦了。刘真定之乱,将皇族和世族的矛盾一举激发,以最爆裂的形式展现了出来。事到如今,皇族和世族的千年政治默契早已支离破碎,朕不得不更改策略,运用铁血手段,趁着平叛的杀伐之势,将世族们一网打尽,不留后患,为寒门士子进入朝堂扫除障碍。朕也知道,这次朝堂的大换血太过仓促,可是朕着实骑虎难下了。”

“不过他终究是三朝元老,见解独到。朕以前,被偏见蒙蔽了双眼,从来没有认真地了解过他。”

“大哥此话何意?”

“他也知道此次叛乱之后,世族势力消亡殆尽,明国只能走任用寒门这一条出路。所以,他给朕出了两条方略。第一,在中央建立太学,广招士子入学,保证朝廷能够拥有稳定的文人后备力量。在地方建立官学,重视地方学政,尽可能提高士子们的文化水平,保证官员源头的文化素养。由皇帝指定教授书籍。第二,通行科举制度,以考试代替举孝廉。从根本上杜绝任人唯亲,杜绝高官大员拉帮结派,将任人之权收回到皇帝手里。考试通过者任命为官员。”

明诚自愧不如:“刘大人高瞻远瞩,这两条方略鞭辟入里,直击了世族政治弊端的要害。”

一个关系到官员培养,一个关系到官员选拔。世族政治时代,这两个深刻影响国家政治的权力被世家大族牢牢把控。他们按自己的意志培养未来的官员,将世族政治的好处与必要尽皆灌输。他们按自己的利益选拔未来的官员,将为国家效劳的官员拉拢成为自己卖命的党羽。最终,未来的官员变成了新一代的世族,周而复始。

如果不加以改变,纵使寒门士子上位,也会被权力腐化,通过操纵官员的培养选拔,为自己拉拢势力。最终,他们也将会变成新一代的世族。正如屠龙少年终成恶龙。

明楼叹息道:“这两条方略,才是世族政治转向寒门政治的关键。纵使是朕,也想不了如此周全。一直到朕与他进行最后一次谈话前,朕都以为他并不了解朕的远大理想。可是现在看来,他一直像一个通透世事、洞察一切的智者,慈悲地看着朕自以为是,看着朕自作聪明。”

明诚不解。

“他一直认为,世族拥有威望、实力、统治经验和忠诚。他想不通为什么朕要让寒门取代世族。”明楼转向明诚:“你们也都以为,朕为了抗衡世族,才亲近寒门。”“难道不是吗?”

“朕从来没有这样想过。明国那至高无上的权力,只属于皇帝一人。任何人都休想染指。”

明诚身体微微颤抖了一下,他甚至感受到了些许的恐惧。一种面对深渊的恐惧。那个深渊,就是深不可测的帝王之心。他一直以为他是很了解大哥的。直到现在,他才发现他是多么得幼稚。他胸中的沟壑,远远比不上明楼的雄才大略。

明诚在刹那的惊恐后,一瞬间明白了。寒门贱籍、洪少秋、杜剑锋、桂田、刘承志、李熏然、乃至自己,不过是明楼手中一把斩断世族政治的利剑而已。待世族消亡,权力易位,寒门也不可能取而代之。届时,皇权登顶,睥睨四海。明国的朝堂之上,不允许有任何能够抗衡皇权的存在。

皇帝,才是明国唯一的政治。

而刘进从来都是了解明楼的。他一直都知道,明楼想要的,就是皇权独尊。而明楼扶植寒门,不过是纯粹的利用与驱使,他是不会放纵寒门势力无限膨胀的。只不过他作为出身世族的丞相,无法认可明楼的统治理念。他思想保守,不敢太过冒进,一直试图缓和皇族和世族的矛盾,希望二者能够和解。直到刘真定之乱,世族再无回天之力,只能黯然退场时,他才肯为明楼建言献策。

正如刘进所说,他只愿明国千秋万代。只要明国国祚永存,世族政治也好,寒门政治也好,皇权政治也好,实在都太过微不足道。

 

明诚颔首:“陛下英明,微臣愚钝。”

明楼闻言晃神。他伸手扯住了明诚,将他拉到自己身边:“阿诚。朕方才所说,是对臣子的看法。但你,是朕的爱人。朕迫于宗法社稷,无法给你名分。但朕却愿意与你共同开创明国霸业,与你一起君临天下。明国九千里锦绣江山,朕要你陪朕一起踏遍。明国千百年史册丹青,朕要你陪朕一起彪炳。”

明诚微微酸了鼻子。十年过去了,皇帝明楼早已颇有城府,深不可测。而大哥明楼,却一直深爱着他,一如往昔。

明楼牵着他的手,道:“你看,落日西沉,余辉尽散。明国的一个时代,结束了。”

评论(11)

热度(34)

  1.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